第七百一十二章 驴:所以还是我背负了一切(2/9)

作品:《走进不科学

进细化了很多——其先进程度还要超过了徐云在1850副本中搞过的那台干涉仪。

根据杨振宁的想法,这套设备可以根据探索标的分成两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是探测常规引力波,第二个阶段则是探测原初引力波。

后者的难度比前者要高一些,好比你想要在《龙珠》世界里找到超级赛亚人已经很难了,至于想找到会自在极意功的超级赛亚人就更不容易了

所以二者属于一个递进关系,同时对应这两个阶段,杨振宁也设计了两套设备。

“光达,我的想法是这样的。”

会客室内事先被陆光达准备了一块黑板,因此杨振宁当即拉着黑板就做起了图示:

“第一套设备利用的是激光干涉原理,一束激光从激光仪中发出,经过一面45°倾斜放置的分光镜,分成两束相位完全相同的激光,并向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传播。”

“这两束光线到达距离相等的两个反射镜后,沿原路反射回来并发生干涉。”

“如果光束行进的距离完全相同,它们的光波将完美错开,发生完全破坏性干涉,此时探测器上是探测不到激光信号的。”

说着杨振宁顿了顿,又在黑板上斜45°画了一道箭头,继续说道:

“当有引力波经过探测时,它会使探测器周围的空间发生扰动。”

“这种扰动会导致空间本身在一个方向上拉伸,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压缩,两束激光束走过的路程就会产生细微的差异。”

“相位发生交错,探测器上的光线强度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,从证明引力波的存在。”

“当然了,这个想法说起来很简单,但实际上需要投入的成本却很高。”

陆光达静静听完,赞同的点了点头。

确实。

理论上杨振宁的这个想法非常简洁明了,看上去有手就行似的,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。

因为在数学上,由引力波引起的探测器距离的变化可以小到质子大小的 1/10000——即10的负23次方米,所以探测设备需要的规格必然极其庞大。

毕竟干涉仪的臂越长,它们可以进行的测量就越小,仪器就越灵敏,对引力波的探测就越有力。

根据杨振宁和陆光达本人的计算。

这台常规引力波干涉仪的臂长最少不能低于5km,内部更要让光路反射300次以上,保证激光光路长度能突破1000km才行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走进不科学 最新章节第七百一十二章 驴:所以还是我背负了一切,网址:https://www.888gp.org/210_210173/717.html